《明朝史》——公元1356年朱元璋崛起:朱元璋的幕后安排
前因
(资料图)
朱元璋加入红巾军:1352年,为了推翻元朝统治,朱元璋加入元末起义军红巾军,后来成为红巾军的主要领袖之一。
1356年,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任命将领常遇春为中翼大元帅。
朱元璋出身淮西凤阳,他早年一直在淮西生活。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成为抗元起义领袖后,任用的幕僚李善长、将领徐达和汤和都是出身淮西的濠州人。
当时朱元璋军中还有另一派系,那就是郭子兴的部属,例如绍荣、赵继祖等将领。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岳父,也是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名义上的上级。郭子兴去世后,朱元璋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力量,常遇春就是朱元璋为了节制郭子兴旧部重点培养的对象。
常遇春之所以能够受到朱元璋重用,首先,他加入红巾军较晚,不像徐达、李善长等人资历很深,已经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,对朱元璋的地位随时可能造成威胁。至于汤和,由于他投奔郭子兴较早,和郭子兴联系较深,朱元璋担心他会暗中帮助郭子兴。
其次,在于他能征善战,号称“十万军就能横扫天下”,因此赢得了部将们的信服和爱戴,有深厚的群众基础。
常遇春出身于淮西地区的和州(今安徽和县),当过三年强盗,常遇春觉得当强盗也不是长久之计,就带着十几个同伴到和州去投奔了当时的红巾军领袖朱元璋,参加反元斗争。
朱元璋当时想攻占集庆(今南京),在此之前要先夺取采石矶。元军早已在采石矶上做好了准备,他们用弓箭和长枪抵挡红巾军。朱元璋的船无法靠岸,很多士兵还中箭受伤,局势非常不利。
这时常遇春乘着一艘小船飞快地接近江边,朱元璋看到后对他说,想当先锋的话,现在正是时候。常遇春听后,手持长矛向岸边冲去,元军士兵接住了他的长矛,常遇春紧抓着长矛,借力跳到了岸上。
常遇春不仅作战勇猛,而且身材魁梧、武艺也十分高强,他跳到岸上后,连杀数名敌兵,元军士兵纷纷溃逃。朱元璋的大军见到常遇春作战这么勇猛,迅速登岸与元军交战,很快就占领了采石矶,沿江各处守军也望风而降。
攻占采石矶后,常遇春参加了攻打太平府治所在地姑孰(今安徽当涂县)的战斗,他率军带头冲锋,很快就攻占了姑孰,战后朱元璋遵守承诺,让常遇春当上了先锋。
当时常遇春已经成为朱元璋颇为信任的将领,是朱元璋重用的淮西集团的重要成员。朱元璋在姑孰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后,以太平府为根据地率军向集庆府进发。经过前后三次进攻,徐达和常遇春率大军冲锋,终于成功攻占集庆。
之后常遇春跟随徐达攻占镇江和常州,扫清了集庆的外围,为朱元璋打下了一片稳固的根据地。常遇春因此被朱元璋晋升为统军大元帅。
不过,朱元璋后来认为给予常遇春的还不够。朱元璋当时遇到两个问题:一个是郭子兴旧部在他军中的势力过大,对朱元璋的地位造成了威胁;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内部力量还没有完全整合,发生了叛乱。于是,朱元璋就寄希望通过常遇春去整合内部力量,打压郭子兴旧部。
先来看郭子兴旧部势力过大的问题。朱元璋攻打采石矶、集庆(后改为应天府)过程中,郭子兴旧部绍荣也立下了功劳。据后世学者研究,绍荣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在徐达、汤和之上,仅次于朱元璋。另一支反元力量陈友谅进攻应天时,正是绍荣扭转了颓势,帮朱元璋打退了陈友谅。
再说朱元璋内部发生的两次叛乱:一次是金华(即婺州)、处州(今丽水)之前归顺朱元璋的苗兵叛乱,一次是从陈友凉处归降朱元璋的将领祝宗、康泰在洪都(今南昌)叛乱。
虽然这两次叛乱被徐达、绍荣率军平定,但朱元璋开始思考整合内部力量,提拔自己的亲属和淮西集团的嫡系,清除郭子兴旧部。常遇春担任统兵的大元帅后,不久又被任命为“行中书省参知政事”。
不少郭子兴旧部向朱元璋表态效忠,绍荣、赵继祖等人势力逐渐削弱,他们对常遇春等人的火速提拔感到不满,时常有怨言。他们二人后来计划发动政变推翻朱元璋,但消息泄露后被朱元璋擒获。
朱元璋考虑到绍荣、赵继祖二人在军中地位很高,资历深厚,就询问诸将如何处理他们。常遇春平时就与郭子兴旧部不和,为了消灭绍荣在军中的势力和影响,他对朱元璋说,绍荣等人不忠于主公,非杀不可。
后世有人分析,朱元璋原本就已经有了杀心。毕竟当时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已经被元军所杀,郭天叙的弟弟郭天爵也被朱元璋以谋叛为由处决。朱元璋不必再顾及郭氏的势力,常遇春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,帮他把不好说的话都说了出来,接着朱元璋就顺势处死了绍荣和赵继祖。
之后,常遇春更加受到朱元璋重用,成为麾下领兵的主要将领之一,地位仅次于徐达。
后果
鄱阳湖之战:1363年,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与陈友凉的大军交战;朱元璋获胜,陈友谅战败后企图突围,被箭射死。
结论
常遇春是朱元璋起兵时所依仗的淮西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,对常遇春的重用,是朱元璋打压郭子兴旧部、吞并郭子兴势力的重要手段。